【1031 战争扩大化】-《明鹿鼎记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张尚贤在督导辽阳、海城二县县令带领百姓开荒种地、建设新家园的同时,积极筹建府学,开办教育。

    史料记载:顺治十一年“四月癸亥礼部议复,辽阳知府张尚贤奏言,辽阳应设儒学,令辽生寄籍永平者,拨归辽学肄业。从之。”

    在移民坐席未暖、土地尚在开垦、府县初建的艰苦创业时期,张尚贤就狠抓文化教育事业,在辽阳建立了全东北第一所学校,而且是大学级别,省级。

    其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,就是在后世,也令人十分钦佩。

    张尚贤个人情况,史载不多,但他参与东北政事的记载却不少,这在清朝的汉员同等官吏中,也是极为罕见的。

    查《奉天通志》,仅顺治十一年至顺治十八年的9年间,张尚贤有关辽阳及整个辽东政事奏疏,就有6件。

    辽阳县知县陈达德是浙江人,顺治十一年春,先是有浙江人陈达德招民140户,被任为辽阳县知县。

    海城县知县王全忠辽东人,辽东人王全忠招民有功任为海城县知县。

    清初承袭明制,地方行政机关分省、道、府、县4级,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。

    自此历嘉、道、咸、同四朝,守、巡道的设置基本未变。至光绪年间,

    在奉天省设四道,在吉林省设四道,在黑龙江省增设三道。

    清初期清朝对汉人实行了灭种政策人口几乎灭绝,土地荒废,顺治年实行了开垦政。

    努尔哈赤时,攻城略地,无论降否一律屠杀。天命三年,努尔哈赤攻明清河城,城破“尽杀其兵,被杀者之下,压死未受伤者亦甚众”。

    翌年,努尔哈赤攻陷开原,“城中士卒尽被杀”。

    夺取铁岭后,城内官民也“尽杀之”。

    进入辽沈后,对汉人仍采取屠杀政策。

    当时建奴可能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,一是强横的,目光短浅的民族主义,二可能是粮食不充裕。

    皇太极对其父的错误政策曾有深刻的反省。

    天聪三年十月,皇太极在给遵化巡抚王元雅书中云:“昔辽东叛民,我曾杀之,甚是懊悔。今图治更新。此无俟我言,尔等亦闻之也”。

    皇太极向明廷官员公开承认其父,也包括他本人过去对辽东汉人、汉官的屠杀是错误的,深感懊悔。并明确表示:纠正过错,“图治更新”。他说:“民人皆我赤子,来归之后,自当加以恩养”。

    后金天命六年,1621年,努尔哈赤率八旗军大败明朝军队于萨尔浒山下,努尔哈赤决定在城东八里的太子河畔另建新城,天命七年,1622年四月新城工竣进住,

    这就是建奴口中的东京城。

    1625年,建奴迁都辽阳,同年迁都沈阳。

    如果韦总裁能拿下义州,将彻底改变辽东格局。

    韦宝想过各种可能性。

    对于拿下义州之后的影响,韦宝想的并不多。

    宝军的实力,大明朝廷一定已经有所耳闻,会不会引起大明朝廷的警惕,韦宝无所谓了。

    你没有给我银子,我自己出钱拿下了义州,够对得起你朝廷的了。

    如果朝廷还要猜忌,或者拿下之后,明军边军无能为力,无法守住,那韦宝也不管。

    反正韦宝主要不是震慑大明朝廷,而是为了震慑努尔哈赤,让建奴在宝军面前彻底老实!

    给辽南与朝鲜迎来稳定的发展空间,给蒙古人以足够的震慑,让蒙古人知道谁才是大佬!

    但宝军在野外作战,其实也没有占到过建奴多少便宜,真的把战争规模扩大到争夺义州之后会如何演变,实在不好判断。

    别等下偷鸡不成蚀把米,又花了大量的军费,又没有达到效果,就真的丢人了。

    韦宝判断,以现在在宁远城防御成功,又成功灭杀了上万建奴精锐的战绩。

    即便努尔哈赤还不服软,也服软一半了,努尔哈赤最低限度得拿出五六百万两纹银,得同意和亲!

    如果输了,别说五六百万两纹银,建奴将一分银子不出!

    这让韦宝十分矛盾。

    对于宝军在野外与建奴作战的情况,因为发生的很少。

    所以韦宝更多的得借鉴明军在野战中与建奴的对战状况。

    明军在野战中打赢或者胜负相当的战斗很多,宁锦之战中满桂援宁远途中与八旗野战即不分胜负,在宁远城下与八旗野战也丝毫不输八旗。

    大凌河之战中的一支明军还曾把八旗旗主多铎打下马来,幸被部下救出。

    还有浑河之战,白杆兵曾一度打的八旗红拔牙喇惧战,并俘虏八旗两名参将。

    松锦之战中的乳·峰山之战明军更是主动进攻,双方胜负相当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